• 文化百科
  • 懂懂窝
  •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作者: 亚小懂    2023-01-03

    标签:

    相信喜欢哥特风格的小伙伴有几部电影大家比较熟悉,剪刀手爱德华,查理和巧克力工厂,僵尸新娘。这几部影片在风格、服饰、妆容,以及一些场景元素,都展现出一种很神秘、诡异、颓废,甚至恐怖的感觉,其实他们都属于哥特式风格的电影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哥特式艺术已经诞生1000多年,从未消失,它一直在我们生活之中有所应用,比如21世纪初,在QQ空间流行的一种叫做“非主流”的亚文化,80、90后朋友会比较熟悉,也是哥特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。那么哥特风格是怎么来的呢?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那些影响?通过今天这篇文章,相信能帮你解决心中的一些疑虑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哥特风格是怎么来的?

    说起哥特风格的来源,我们得先了解“拜占庭艺术”。公元前一世纪前后,罗马帝国诞生了基督教,以及君士坦丁堡为代表。他们将基督教定为国教,发展出完整的基督教祭拜仪式,由此产生了之后影响了整个中世纪的基督教艺术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很多艺术风格的出现,都是基于功能需要,所谓功能决定形式,有了拜占庭艺术后,他们需要一个艺术,辅助他们传达基督教的形象,以及行为的美化,因此哥特产生。那时候的教堂,吸收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拱结构,然后发展出了祭坛,和朝向祭坛的引道,再发展出了修道院,和配合空间的浮雕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而哥特风格是基于拜占庭艺术而产生的,哥特盛行在12~15世纪之间,处于黑暗时代,比方历时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,和可怕的黑死病。因此哥特风格在后世印象中,更多代表了恐怖、黑暗、绝望、孤独等等,但当时哥特更多是象征了庄严、华丽和庄重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哥特发展细分,他们经历了三个时期:首先是12~13世纪的早期英式哥特,以罗曼式建筑为蓝本,罗曼式建筑是基于罗马风格发展,往哥特风格过度而形成的风格。早期英式哥特也保留了厚墙的元素,也习惯水平拓展。代表作品就有英国林肯教堂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第二个阶段是13~14世纪的装饰性哥特,这个时期仍保留了罗曼式的厚墙, 而且很少使用飞扶拱,特点是在处理拱顶表面, 添加很多装饰性的形式,看照片感觉很花哨,内部墙壁装饰的很多,而且窗洞的设计开始出现几何元素,曲线的风格,并且产生了更多花式的拱。代表这个风格的就是韦尔斯大教堂。

    第三个阶段是14~16世纪的晚期哥特,也被称为垂直式哥特,主要指的是高大的墙面结构,而其他的装饰性元素,比如说柱体、尖拱、花窗、浮雕, 密集丰富皇宫的墙面, 使其更加稳重和雄伟。代表作品有剑桥的国王学院礼拜堂。

    哥特风格的特点?

    哥特式风格首先源于建筑产生,但同时也对文学、绘画、雕塑、音乐、服装等领域都有所影响。接下来我们根据典型建筑,剖析它们的特点。

    根据现有记录,12世纪初,法国巴黎地区的圣德尼修道院被视为哥特建筑的起源。哥特艺术为宗教服务的,宗教希望教堂内部可以有更好的采光,更好的空间通透感,所以会产生一些类似花窗的构建。

    哥特建筑最主要的识别元素,被称为“哥特三件套”:尖拱、交叉肋拱和飞扶拱。大家日后在鉴别哥特建筑,也可以重点参考这个标准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特点一:尖拱和交叉肋拱

    尖拱是基于罗马的圆拱发展而来,目的是为了向上发展出垂直的结构,巩固尖拱向上的稳定性,又再发展出了一种交叉肋拱,也就是尖拱来回交叉彼此支撑,以实现增加高度的目的。

    一般安排在教堂内部,看起来就像一把伞里面的支架,有时候多到人眼花缭乱,但只有这样才能让建筑尽量的高。这里有两个建筑,左边就是罗马的圆拱,右边是哥特建筑内部的尖拱。

    特点二:飞扶拱

    当时宗教负责人想法很简单,认为建筑越高,越能接触到神明,所以后面教堂越来越高。尖拱和交叉肋拱已经满足不了当时需要,所以发展出了下面图片中的飞扶拱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其实就是在建筑的外部,再搭一个支架,来取代墙壁的承重,让建筑更上一层楼。通过这种方式,最高的哥特建筑,已经高达了161米,相当于今天楼房53层高度。

    比如始建于1377年德国的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,有了飞扶拱后,建筑变得更高,还产生了另外一个好处, 墙壁承重极大减少了,更加轻薄,嵌入采光性更好的玻璃窗,也叫花窗。图中所示,就是典型的哥特花窗。花窗普遍彩绘了一些基督教的故事,圣人的画像。

    典型建筑—科隆大教堂

    论最完美的哥特建筑,当属德国科隆大教堂。它是天主教教堂,位于德国科隆,高度世界排名第二。教堂从13世纪就开始建设,直到18世纪完工,足足经历了600年时间,后来修修补补,完整贯穿了哥特建筑的全部发展过程,因而也集成了哥特三个阶段的主要特征。

    这是几代匠人努力的成果,他也被公开认为,是宗教与文化结合的巅峰作品。

    我们远看科隆大教堂的时候,会发现结构十分复杂和密集,但其实我们近看的时候,你会发现结构非常有规律、精细,如果将科隆大教堂表面装饰的浮雕图案解构的话,你会发现,局部细节居然都是对称的,每一个复杂的浮雕图案,都由简单的形体反复的堆叠构成。这也是哥特建筑的手法之一。

    在建筑设计界,有个名字叫“雕米”,形容花很多时间,制作细节,直到满意为止。科隆大教堂就好像上帝借用人间工匠的手,进行雕米,不然怎么会画6个世纪呢?

    当从上空俯视科隆大教堂,你会看到一个十字架的形态,它是当时人们所能理解的“上帝视角”,这也是中世纪大部分哥特建筑的特征之一,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民用无人机和谷歌卫星地图很轻松看到。

    科隆大教堂内部净高40多米,有着典型的柱式结构,由尖拱和交叉肋拱组合,而形成的束柱,大家可以理解为像一扎花一样的模样,如果大家在哥特教堂内部看建筑顶部的话,会发现他们尖拱彼此交融,组成了一系列很有节奏的几何图案,除了这个之外,室内还陈列了不少的雕塑和绘画,基本上都是以宗教故事为主题的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另外最值得一看的,当属花窗了。科隆大教堂的花窗是装饰性哥特时期的,带有曲线、几何装饰的形态风格,当时玻璃的彩绘技术炉火纯青,基本上每一个主题,都是一副优秀的装饰画,非常有观赏性。

    假如你有足够时间,在这里待着,从外到内,从平面到空间,从雕塑到绘画,科隆大教堂都是一座完整且细腻的哥特艺术展览馆。

    典型服装和配饰

    哥特式风格的表现特征,和建筑是相互贯通的。甚至一些宗教元素,和建筑特征,都会表现在服饰上。

    图中就是哥特式时期的服饰,无论男女都喜欢穿斗篷,斗篷是罗马服饰的一个很重要的元素,还有桶形外套,长袍一类的装束。这类装束,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好莱坞电影中找到。

    因为宗教发展的关系,在颜色选择上面,倾向了深色系, 显得更加庄重和严肃, 那些穷苦人家就没办法了,一般以纯色为主, 结构更加简单,而贵族相对复杂一些,服饰上面的图形纹理更多。

    哥特时期有个很有意思的服饰,叫“夏普伦”帽子,帽子的尖细长短不一, 普通的到脖子、后背,夸张的可以垂到地面上,设计动机不明,看起来像是蝌蚪的尾巴,所以有时候也叫它蝌蚪帽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汉宁帽(Hennin),一般是女孩子戴,这种帽子是圆锥形的,跟哥特建筑的形态可以说是相互呼应了,我们喜欢管他叫生日帽,因为看起来很像过生日戴的帽子,它的顶部还会添加一些纱布进行装饰。

    这些是我收集的一些哥特风格的女性头饰,在历史资料中,经常能看到很多能令人大开眼界的头饰设计。比方在两个分开的发结上罩网,用金属铁丝固定,之后再增加一些金属饰品进行装饰,用如今的话说,就是非常的浮夸。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中世纪很著名的尖头鞋,鞋子很窄,一般采用皮革制作,尖部有一些填充物,用铁丝来进行加固,这种鞋子偶尔也能在影视作品中看到,属于典型的形式大于功能的设计。据说从中世纪的法国开始流行,随后在整个欧洲流行,设计动机不明…

    设计与哥特风格的结合

    这种鞋子虽然不实用,但它其实是一种划分阶层的标识物,比如平民一般穿半尺长,中等阶层可以穿一尺,皇室更加离谱,可以增加到两尺。为了方便行走,有时候会把鞋尖绑到膝盖上面,整个形态非常滑稽。

    对当代设计的启示

    哥特艺术并没有离我们远去,反而与时俱进,成为当代设计艺术中的重要养分。在后世当中,也有很多应用场景。比如说电影、服饰, 还有一些平面设计、字体、游戏,甚至服装大品牌也会借用这种元素,演绎自己的时装。希望大家通过本期内容,可以想一想如何将哥特式风格,更好的结合进自己工作和设计当中。

   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用户投稿或来源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知识分享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请联系本站管理员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