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废话文学”是什么梗?废话文学科普
作者: 亚小懂 2023-03-27
标签:
废话文学#新兴的“废话文学”是废话吗?
定义:至于什么是废话文学,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,那么从我个人的经验角度出发,我愿给“废话文学”作出如下定义:
- 有逻辑
- 通俗易懂
- 理所当然
- 以客观世界为基础
- 不一定有独立的主观认识 至此,一个明确的定义是:废话文学是一种有着以大部分人所接受的简单逻辑,并且以客观世界为基础的文学形式,不一定具有本身的主观认识。
- “Ray骑电动车来这里,因此他需要电动车。”
- 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”(鲁迅先生,《秋夜》)
- “雨一直在下,直到停止前都不会停止。”
诸如此类者,我便称之为“废话文学”。
那么如此废话的文学有什么意义呢?显然,大多数“废话文学”不会单独存在,例如鲁迅先生的《秋夜》中的那句话,鲁迅先生曾在散文诗《秋夜》中,写过这么一句话: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”鲁迅先生的文章,向来都是阅读理解的“重灾区”,各种衍生发散,早已是屡见不鲜。不过,恐怕很多人都不会想到,鲁迅先生的这句话,会被近段时期的互联网,解读成一句“废话”;更不会料到,这句“废话”,竟然被当成了所谓“废话文学”的“经典”。
单把“废话文学”这个词拎出来,也许很多网友不熟悉也并不买账。诚然,这个时代已经出现过很多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“文学”,并且都还火过——比如,“鸡汤文学”“凡尔赛文学”等。但连“废话”都能被当成一种“文学形式”,那多少还是有些离谱。然而事实却是,“废话文学”中的一些代表性语句,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了互联网社区的各个角落。诸如“听君一席话,如同一席话”“七天不见,如隔一周”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五年生死一茫茫”等,早已成为现代网友时刻挂在嘴边的句子。
就在网友们的口口相传,以及互联网一贯的跟风潮流下,这些看起来很有道理,细品却全是废话的句子,成分越来越复杂,队伍越来越庞大,也就组成了所谓的“废话文学”。虽然“废话文学”在网络上的走红,有些莫名其妙,但这并不妨碍网友们对“废话文学”的“热爱”。如同之前红极一时的“凡尔赛文学”“鸡汤文学”等其他“文学形式”,自“废话文学”火后,点燃了一大批网友的“创作热情”,大量类似的“废话”,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。B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如果你在B站以“废话文学”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,能找到1000多条相关视频。其中不少视频的播放量,甚至突破了百万级。
尽管这些视频都与“废话文学”相关,但由于内容和形式的不同,视频所产生的娱乐效果也是各不相同。从某种意义而言,这算是拓展了“废话”作为“文学”的范畴。
比如UP主“三十六贱笑”的视频《听君一席话,全是废话!!》,就是将网络上流行的各种“废话文学”进行汇总,再用动画剪辑和鬼畜的形式,将一道丰盛的“废话文学大餐”,摆在了观众眼前。在各种“废话”的密集轰炸下,短短2分半的视频,却让人觉得过了两个世纪。
视频《让 搁 这 飞》则是对原作的台词进行二次创作,用“废话文学”重新“解构”了一波《让子弹飞》。不过,《让子弹飞》在B站被“花式”解构属于是家常便饭了。这部十几年前的老电影早已成为B站的经典素材和财富密码。“废话文学”会拿它“开刀”,倒也是意料之中。
最近在网络上大火的歌曲《孤勇者》,也在“废话文学”的影响下,诞生了“全新版本”。 热心的网友还在评论区,给改编后的歌词做起了阅读理解,这波属于是刻在DNA里的操作了。
不过,最能映射出“废话文学”传播之广的,还得是现实。在“四川观察”B站官方号发布的一则视频中,丢了两头牛的大爷,成功用“废话文学”,把帮忙找牛的警察同志给说懵了。
除了B站,微博和抖音,也是目前“废话文学”流行的“主阵地”。
在微博,有关“废话文学”的话题讨论,多达188条。其中诸如“#废话文学大赛#”“#明星都是废话文学大师吧#”“#废话文学让人快乐是因为幽默吗#”等话题,阅读量高达数亿。相比于B站以远创“废话文学”作品为主,微博用户更喜欢吐槽明星说过的“废话”,或者影视剧中出现过的废话。这些话题往往也更容易在同类型话题中,获得更高的阅读量。
抖音的情况,也与微博相似。从各大影视剧和明星口中发掘“废话文学”,已经成了不少抖音用户刷抖音时,乐此不疲的一环。
仔细看下来,“废话文学”的“成名之路”,与以往的“凡尔赛文学”“鸡汤文学”等,并无多大区别,走的都是“提出概念”到“网友自觉炒作发散”的路子。这种套路,同样适合在如今互联网层出不穷的各种热梗上,具有强烈的可复制性,堪比“流水线作业”。因此,对“废话文学”的突然大火,也不必太过惊讶,把它当成一个热梗,就能很好理解它现在的境遇。
然而,互联网上每天出现的梗和“新兴词汇”那么多,为什么偏偏是“废话文学”受到了网友的青睐?这或许,才是“废话文学”能在更新迭代极快的互联网中,脱颖而出的真正原因。
一个东西想要流行得快,那必然需要广泛的受众群体。好巧不巧的是,“废话”恰好是已经融入到每个人生活里的东西,谁在日常生活中还不会说几句废话呢?朱自清就曾提到过:“得有点废话,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。”就是这么一个日常随处可见的东西,有着庞大的受众基础,“上起价值”来,自然会更容易被人接受。当废话升格成“废话文学”,并逐渐被大众认可,多少会让那批给它“上价值”的网友产生“优越感”。而在互联网上彰显“优越感”,那可是不少网友“冲浪”的“终极目的”。毕竟,谁还不能在网上“装个逼”呢?
另一方面,“废话文学”这一新梗,本身就带有足够的趣味性,能给网友留下很大的创新空间。虽然鲁迅的那句“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”被视为“废话文学”经典,但网络上流传更广的,还是网友们自创的“听君一席话,如听一席话”。大量有趣的“废话文学”二创,保持了“废话文学”长久的生命力。
至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网友接受和爱用“废话文学”,则多少要归结到如今互联网语境的变化。不同于古早时期互联网用户间的“直来直往”,现在网络上更加流行用委婉和双关的话,来进行交流。这也就导致整个互联网语境,充斥着暗讽与“阴阳怪气”。我曾在《一年了,令人深恶痛绝的“流汗黄豆”依旧没“死”》一文中提到过这点,这也是诸如“微笑”“流汗黄豆”等令人不适的表情会大行其道的原因。
不过,相比于“流汗黄豆”这类攻击性拉满的表情,“废话文学”则更像是网友在面对此等网络语境下的自保与妥协。毕竟说话会得罪人,但说废话不会。这与“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”,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在戾气如此重的互联网时代,想要不因为发言被攻击还能享受“冲浪”的快乐,那么选择一种合适的发言形式,就成了网友不得不选择的问题。当然,直接选择加入“阴阳怪气”大军,也无可厚非。
此外,对当今社会低密度信息的不满,也是导致“废话文学”在网友中大受欢迎的原因。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想要筛除无用信息,掌握有用信息的成本,不断加大。各种无意义的信息,弥漫在个人空间的每个角落。在无法以个人力量改变现状的情况下,网友往往只能通过“废话文学”这类方式,来表达自己的不满。
废话文学的兴起,本质上是来自于,大家对大量无效信息的反感和消解、以及对这种现状的无奈和自嘲——既然你让我天天看这些废话,不如我自己来说废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