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“棉花娃娃”,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精品店里售卖的、娃娃机里摆着的那些玩偶。他们出现在家里的玩具箱里、床头柜上,陪伴着孩子度过每一个难眠的夜晚。这些玩偶都以动物为原型,呆萌的外表下是柔软的内芯,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的生活用品。但在棉花娃娃圈里,这些棉花娃娃是和手办一样十分珍贵的定制类收藏品。
棉花娃娃最早源于韩国的饭圈文化,经济公司将爱豆的形象卡通画,并制作成棉花娃娃贩卖给粉丝,它的定位是明星周边产品。由于棉花娃娃价格便宜、易于携带,很快便受到粉丝们的欢迎,并成为许多粉丝的应援物之一。
随着近年文化潮流的改变,棉花娃娃不仅仅存于饭圈,而是迅速扩展到动漫、小说等行业,成为当前周边文创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类型。
属性化的棉花娃娃
在微博搜索棉花娃娃时,会出现“属性”与“无属性”的相关话题。这就是棉花娃娃区别于其他周边文创的特色之一——“属性化”,棉花娃娃的起源是饭圈文化,最初每个棉花娃娃都具有他们的原型,也就是对应的明星偶像。“属性”指的就是这个棉花娃娃的原型是谁。
就像在饭圈粉丝不允许说错偶像名字一样,娃圈也不允许说错娃娃的属性。例如以王一博为原型每一种棉花娃娃都拥有自己的名字、娃衣和样子,但他们的属性都是“王一博”。若是有人把这些娃娃的属性说错,就会引来王一博粉丝的“评论轰炸”。
但棉花娃娃圈也有不喜欢追星,单纯喜欢可爱娃娃的爱好者,他们为了避开饭圈,就会选择制作或购买“无属性娃娃”,也就是无人物原型的棉花娃娃。无属性棉花娃娃的花样比有属性的更多,娃稿画手们可以任意添加各种要素,也更加自由,不受限制。
即将破茧的娃圈产业,在娃圈,棉花娃娃分为官方与同人两种类型。官方的棉花娃娃售价更贵,购买渠道固定在淘宝或者官方指定店铺/网站,一般是限时销售,若是销售情况好,为了盈利还有可能再贩。粉丝进行应援时更乐意选择官方的棉花娃娃进行应援。
同人的棉花娃娃售价相对便宜,由各个画手进行娃稿设计,再交由娃厂进行打样制作。为了减少制作成本和购买成本,同人娃娃一般采用拼团购买的形式,根据团内人数进行定制定量,在微店或微博上进行售卖。购买同人棉花娃娃的目的一般是为了收藏或代餐(自己的爱豆没有出棉花娃娃周边),这些娃娃不怎么盈利,成本与售价相差不多,因此不会再贩,很容易变成稀有款。
除了娃娃本体外,娃衣也是棉花娃娃圈的一大重要商品。就像小时候对待芭比娃娃一样,棉花娃娃也需要更换衣服。在许多圈内人看来,娃衣比棉花娃娃本体更容易售卖,购买的渠道也更多。
拥有一个棉花娃娃的人至少都会购买两至三套娃衣进行更换,除此之外,娃娃的化妆、清洁、设计等也是娃圈产业链中的一环,娃圈的产业链目前只有一个雏形,由于版权、法律等限制,同人棉花娃娃基本属于小作坊经营,很少形成规模化运营。在网络上也没有统一的商标,基本是个人运作。
在盈利方面,许多棉花娃娃的发起人都是为爱发电,他们的成本与售价相差不多,盈利几乎没有,在几年的经营中,棉花娃娃的圈子逐渐出现了各种产业,但线上运营能力依旧偏弱,品牌化和独立IP化相对困难。虽然棉花娃娃还没有达成“破圈”,依旧属于小众类别的产业圈,但它已经在微博、抖音等社交平台拥有了一席之地,也获得了圈外人的关注。
或许随着时间的发展,棉花娃娃能够像bjd娃娃一样,变得更加完善,拥有更多机会,成功“破圈”。